主頁關於「歲月流芳」製作團隊的話

不負鍾校長平生之志
- 校監 胡鴻烈

 

一九七一至二零一五年,樹仁已由小小的書院,進而成為學院,再而升格大學。四十三年了,是個不短而又不太長的日子。樹仁由呱呱墮地,到如今已茁壯成一青年了。

要我回首前塵,實不勝唏噓。

猶記當年,創校之初篳路藍縷,所抱持的乃一個堅定的教育理念,決心要辦一所富有中國傳統特色而又有系統的大學;如今,四十多年過去了,期間,樹仁曾三遷校舍,從跑馬地成和道一所不起眼的小平房發展成今日盤踞北角寶馬山的規模,在峭壁上築起了教學大樓、圖書館大樓及文康大樓,現時研究院綜合大樓興建得如火如荼,明年也將落成。這條路並不好走,甚至可說是荊棘滿途,但我們憑堅毅的意志,一一捱下去。

講到樹仁的歷史,印象猶深者,有兩樁。其一,是一九七八年政府推出「二二一學制」,要變更大學學制,我們寧拒政府資助,也要堅持教育理念,保留四年學制。其二,是一九八八年政府取消高級程度會考,對主要收取中六學生的樹仁來說,是一記重擊。但我們當時寧願少收學生,也堅決不肯將收生標準降低,以保證學生的質素。我們處於最惡劣的境地裏,想要走出困境,一定要有膽色去創新——就在那時,我們決定興建圖書館大樓,因為只有在學術方面不斷改進,才能增強自己的競爭力。結果,時間見證了一切,近二十年間,香港的高等教育處於風雨飄搖之中,學制幾度更易,從四改三又回到三改四,只有樹仁巋然不動,一直堅持自己的理想,默默耕耘創造成果。興教辦學者,定須具備前瞻性的目光,不斷往前走,才能與時並進。

樹仁一直秉持「敦仁博物」的校訓,這四個字當中,可以展現出兩重不同的層次。「敦仁」是培育精神方面的,簡言之,就是「仁厚」;「博物」是指發蒙解惑以通曉眾物,乃就知識汲取而言。我與鍾校長早年從法國留學回港,眼見香港青年對中國文化的了解不深,不免感觸良多,因此,我們希望能將中國傳統文化帶給下一代,讓青少年對自己民族的瑰寶有基本認識。「仁」是炎黃文化的中心,也是道德最高的境界,透過興學來發揚中國文化是最直接的,改造青年的心志,是教育最重要的目的。

樹仁能有今天,除了依賴師生的奮進外,鍾期榮校長的辛勤建樹,最令人難以忘懷。可惜,那股心力卻被一場中風打擊,但她沒被擊倒,她堅挺過來,得睹樹仁升格大學,在香港高等教育界創出奇迹。

大學是為國家社會培育人才的搖籃,在未來的日子裏,我們仍然以傳揚中國文化為己任,配合西方文化的長處,兼容並包,將樹仁建設得更輝煌,不負鍾校長的平生之志。